兰伯刘品牌说:中国民族品牌

2020-10-22


一直想聊一聊“中国民族品牌”的话题,但当我命名文章主题的时候,竟然不知如何下笔,最后索性就直接定位“兰伯刘品牌说:中国民族品牌”,除了没有显著的观点特色和“标题党”效果之外,应该没啥毛病;就此启言吧。



中国的民族品牌有哪些?如果突然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还真回答不了;原因有三:

第一,我不知道自己对“中国民族品牌”的认知跟社会上的主流理解是否一致。

第二,毫不谦虚和夸张地说:即使自己长年专业从事品牌工作,但对中国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品牌和外来的品牌还真是目不暇接、难以全面无误辨认,也只有靠多多敏感、多多积累、在需要时多多查证。

第三,基于现在国际贸易发达、商业关系的全球性和复杂性;企业之间并购时有发生造成企业内部的资本和资源、股权配置以及人员组织架构、知识产权会有相应变化;而这类情况当你知道的时候往往已是新闻,况且新闻也可能是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假数据、假消息。我如何作答?不是我想太多,是因为真的太复杂;我必须要对别人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专业形象、名誉负责,对吧。


如何认定“中国民族品牌”,无论如何还真是一个值得探讨,而且我还认为是应当及时定义的课题;我查询了相关信息但感觉没有特别靠谱的答案。那么,我就当回事来聊聊看,欢迎大家提出观点和评价。



民 族 ——

关于“民族”的起源,中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而没有切实的定论;为了文章的简练,我在这里就不纠结于此了。据我多方查证,“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之后、孙中山先生和前中华民国政府以及我们的新中国都积极认同这一说法并沿用至今。我们一直所表达的“中华民族”,具有国族的性质,是对当代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一个共同称呼。

品 牌 ——

一直以来,我对中外营销管理学当中和品牌界一直公认的“品牌”定义不予认同。因为那种定义既复杂、难理解,又不够准确;而且让我总感觉似乎是对“商标”度身定制的解释,而非对“品牌”的专业表达。大家先来感受一下以下两种对“品牌”的描述:

▽ 来自“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品牌(brand)是一个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的群体的商品和服务,并且使它们与其竞争对手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开来。

▽ 摘自“百度百科”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品牌的本质是品牌拥有者的产品、服务或其它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能为目标受众带去同等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为了发现“品牌”的本质,找到“品牌”的真谛,我的付出且不谈;十年的时间里,几次想表达出来但心里总认为还不对、还不够、还不行;2020年初,我终于有一天心情爽快、自信且默默地对自己说:品牌,就是这样!今天,我认真向大家展示我对“品牌”的全新定义,并打算在我下一次出版的品牌专著中正式发布;在此,欢迎大家指正:

▼ 兰伯刘的「品牌」全新定义

商家(包括其他组织)在商业情景和商业环境、语境中,因竞争威胁或自我发展需要,对自己售卖的产品赋予的除产品属性名称之外的专属名称,称之为“品牌”。品牌的建立,在主观上利于区别他人产品、塑造自我形象和保护自我声誉,在客观上便于消费者识别、监督和评价,其根本价值在于识别、表述和传播。




中国民族品牌 ——

民族、品牌,这两个概念有了,接下来,我就尝试着从符合条件的角度和思路提炼出”中国民族品牌“的极简定义。本人才疏学浅,对与不对,合不适合,权当探讨,欢迎大家一起来完善:


品牌由中国人创立且实际拥有,企业在中国注册且实际控股,产品核心关键部件采用中国自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够代表中国本行业发展水平,品牌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品牌为“中国民族品牌”。(符合三个“前提”两个“代表”)



中国民族品牌现状 ——

接着聊:写文章前,我特别针对“中国民族品牌”做了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准备工作,就我目前的认知和判断来看,我们国家自主的民族品牌真的已经为数不多了:华为、格力、红旗……而很多曾经赫赫有名、令国家民族骄傲的中国品牌都被老外给并购了,已经不那么纯粹了:大宝(美国强生)、南孚电池(美国吉列)、哈尔滨啤酒(美国AB)、乐百氏(法国达能实际控股)以及同样被达能收购的娃哈哈、正广和、汇源、蒙牛等等。


当然,中国同样有诸多收购外国品牌的案例:2004年,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我国汽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2年,万达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2015年,创维收购了德国电视制造厂商美玆的电视业务;2016年,海尔收购了GE家电业务,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以及ThinkPad电脑品牌,滴滴收购Uber中国;万达收购美国电影制片公司传奇影业(从相关信息渠道反馈,万达的这两次并购虽然在当时都比较轰动,但现在看来属于失败案例)。





在全球化的商业活动中,企业之间相互投资、并购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商业现象和手段;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WTO的精神。但商场如战场,在企业并购的背后,有时候就是一场凶狠的品牌绞杀。长期以来,法国达能凭借其雄厚实力在中国大肆收购、控股中国企业;它们要的不是中国的优质民族品牌,它们看到的是你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对他自身品牌在中国发展的威胁。法国达能对中国企业的围猎令不少中国自主品牌暗淡出局,有当年家喻户晓的小护士、活力28、三笑等品牌,最经典的就是2000年被达能收购的“乐百氏”。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卖不卖、出不出局,一个巴掌拍不响吧!正常情况下,对于交易双方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各方对品牌价值的认知、企业风控的能力和决策层的战略远见。无论是兼并还是收购,兼具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并购才是值得的。

品牌交易&品牌授权 ——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品牌交易”这个词。前面谈到的企业之间并购中,技术、专利价值和归属只是一个方面,而商标归属和品牌价值的谈判才是最重要课题,其实质就是“品牌交易”。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人动心、愿意花大价钱,而品牌拥有方则可以轻轻松松的换来白花花的真金白银,比如,前面的例子:万达花了约35亿美元(折合230亿元人民币)买下美国传奇影业。当你的企业无力经营、品牌还值钱的时候,“品牌交易”也许是你最后、最好的一笔交易。当然,也可以租赁形式,租给你用几年,每年给我租金,这叫“品牌授权”。




著名的内衣品牌“南极人”在中国也算是家喻户晓的老牌子了,但令大多数消费者没想到的是:“南极人”自己不生产、销售内衣,只卖“吊牌”,只品牌授权“贴牌客户”。“南极人”就这样的模式每年可以净赚9个亿,很轻松,对吗?一门生意可以这样简单操作又来钱,不愿意干的一定是个傻子。但据说这个“南极人”似乎过于“轻松”了,有媒体报料“南极人”只管授权而对代工厂的资质、产品质量和销售、服务一概不管……这不是自掘坟墓吗?“南极人”本是一个品牌影响力、声誉和品牌价值都不错的牌子,就凭它“品牌授权”轻松赚钱的商业思维也可算是一家有点智商的企业,但现在看来恐怕要“舒服”到头了。




再讲一个例子:“乌毡帽”和“黄酒”这两样东西本是浙江绍兴的标志性元素;1997年,浙江安吉的老板以138万元的高价购得“乌毡帽”商标,买回来后做黄酒品牌(曾用过的Slogan:乌毡帽黄酒,盖了帽的酒);后来,这件事被绍兴市政府知道了,领导们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办?“乌毡帽”是绍兴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而代表中国特色酒类的“黄酒”是绍兴著名的传统产业,必须把它留在绍兴才对啊。这个事情确实有点尴尬!据说,绍兴市最终决定出价3000万回购“乌毡帽”这个品牌;可是,到嘴的肥肉,人家怎么会吐出来呢。这不是安吉老板任性,是有价值的“品牌”就可以这么任性。

在国外,“品牌交易和品牌授权”早已融入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和经营理念当中;在国内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还不是那么的专业;我们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慢慢消化“品牌交易和品牌授权”这样的商业逻辑,正常理解和善用这样的商业手段。

品牌有道,价值有理 ——

一个家喻户晓、占尽口碑且经久不衰的品牌无疑价值无限。可口可乐一把火全烧了可以迅速东山再起的品牌故事讲的人太多了,我就不讲了。来自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十的品牌中有七家美国品牌,其中,美国三大品牌亚马逊、苹果和谷歌依旧名列前三位;亚洲排名最高的品牌是韩国的三星,名列第五;排名前十的中国品牌有两家,全是国资银行,分别排名第八位和第十位;中国民营企业华为排名靠前,位列第十二位。而世界著名的软饮料品牌可口可乐以361.88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和+19.1%的增长率排在全球第38位。




中国企业的优势是硬实力,缺的是软实力,劣势在“品牌”的价值。但偏偏这个软实力最值钱,甚至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还可以保命。我送给中国企业家一句话:品牌有道,价值有理(这是我的「品牌即简」方法论中最核心的一句话)!企业不打造好产品体验就谈不上塑造品牌价值,但企业的最大价值不在产品而在于品牌;品牌价值塑造必须虚实结合、软硬兼施。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那中国民族品牌就应该再审视自己的“责任”问题了。




民族自豪感 ——

品牌授权方式我非常认可。你可以全部授权给别人用,也可以共同使用,使用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比如:迪斯尼的IP品牌形象可以授权给服装公司生产、销售迪斯尼的品牌服装,可以授权给你做手机外壳的视觉,还可以授权给MINI汽车做车身形象……品牌方啥也不用干,谈好价格和规则,派律师为你签好合同,只管坐等收益,绝对是个好买卖。但要把它卖了,就我而言还是会舍不得,特别是当这个品牌还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话,我无论如何都不会交易。这不是我要在这里标榜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道德“高度”,纯粹是我骨子里的想法,不接受任何评判。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企业家,我比较认可任正非和董明珠。




我非常反感一件事:中国总有一些高喊“爱国”、“民族大爱”的品牌特别喜欢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样的“感情牌”来裹挟营销。有如这种: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是中国人就应该……他们以为我们会因为他们“爱国”而感动、冲动购买他家的“爱国、民族”产品。爱国又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我们也爱国;难道本国人爱国就必须要爱你的所谓“民族”品牌、购买你的所谓“民族”产品吗?不能啊!最终还是要靠你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说话。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是强盗逻辑、虚伪的爱国者。

而另外一种同样表达“爱国”的做法却让人感受完全不一样:“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样的广告词既能让我们觉得中国的品牌有实力、霸气,同时还能切实感受到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爱它是因为其背后令人信服的产品和企业家精神。

中华老字号 ——

话说回来,中国本来也没几个像样的品牌,更不用说国际性的大牌。中国倒是有不少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历史,现实生活中也少有这样的品牌信息。

这些老品牌也似乎没有在乎自身还“幸存”的品牌价值,似乎没有在意国家和民众对他们的寄托和期待;它们并没有再讲述他们的商业传奇和品牌故事;也没有再继续发扬它们特有的品牌优势、体现它们的品牌价值,更没有感知到它们要再创辉煌的愿望;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和产品了,看到的只是他们无声的落败;其实还蛮匪夷所思的。现实很残酷啊!那些老牌子当年是多么的轰轰烈烈,现如今走的是无声无息,可惜了!




而就目前这些还健在的老品牌固步自封的生存现状和商业态度来看:只顾传承,不管发扬;只看过去,不看现在,也不看未来;不思进取,不愿创新,还不珍惜自我……这些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恐怕多数就要沦为历史的回忆了,说句实话,大多数所谓的“老字号、百年招牌”也只剩这点历史研究价值了。惨痛啊!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聚德、同仁堂、东阿阿胶......还有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狗不理”,这些耳熟能详的金字招牌在近几年统统都跌至谷底。为何会衰落?我想总不能动不动就怪“互联网”吧,假货的影响可能存在,但这也不应成为正当理由啊。


全聚德 ——

从大众点评的评价来看,这些被老百姓长期尊为“国宝级”的品牌“贵,难吃,服务态度差”是提及频率最多的词,也是它们的三大共性特色。而全聚德还有另一大特色:除了菜单所列费用,你还需要额外加收10%服务费。很多消费者很懵圈:到底“额外”服务了什么?服务态度差还要额外收服务费,这是哪门子道理!在北京有句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算了吧!我才不吃呢,免得遗憾!全聚德,先跟你拜拜了;再来说一说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 ——

话说前段日子有一位微博知名博主@谷岳探店狗不理北京王府井总店,在视频发表评价称:“酱肉包中全是肥肉,特别腻;而猪肉包的肉馅少,面粘牙;吃了一下实在吃不下去了,要说这多难吃的话也没那么难吃,就觉得这种质量20块钱差不多了,现在这个100块钱两屉有点贵”。这则视频被大量转发后立即遭到@王府井狗不理店的“被侵权”声明并表示已经报警。



另据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狗不理的服务体系和客户的粘性都很差,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回头客很少,门店销售额逐年下滑;北京门店陆续关闭,目前狗不理在北京仅剩下前门店和王府井店……狗不理包子始创于1858年,162年高龄了;拿现在的企业、品牌的存活率相比,能活到这样的岁数不容易啊,但是看着“狗不理”现在的节奏,难道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我再细细研究发现,“狗不理”现在做的可不是传统的生鲜包而是速冻包子;人家走的是线上渠道。据有关媒体报道显示,“狗不理”超过四成的营收来自线上速冻包子,线下仅为20%;约65%的销售额来自天津地区。怪不得他敢于对线下的、外地的消费者说不。狗不理包子三思啊,要不然就真的要“狗也不理你”了。


说句实在话: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相比刚成立的新品牌是具有很多先天优势的。我并不建议老字号“颠覆”、“创新”成为一个“新品牌”,完全可以借助其百年传承下来的经商文化、优良的经营传统和坚实的好口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融入当下的商业环境;同时优化体制机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接受全新的消费人群、消费习惯和观念;与时俱进,重新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定位和产品包装,重塑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品牌新形象;从而真正唤醒百年老字号的雄威和品牌价值,重新焕发新活力……

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的“大掌柜”们,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发扬是你们的使命。你们的品牌振兴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份重要力量啊。

中国品牌,任重道远 ——

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撇开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军事力量这两方面不说,国民强健的体魄体现了国家的精神面貌,国民优秀的文化修养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国民高超的生产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科技力量,国民富足的生活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切强盛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国家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起因。邓爷爷曾经说过:国家经济不行就要挨打,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我们就没有人敢欺负,老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21世纪的当下阶段,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体现在你在国际上有多少品牌、国家有多少自主的民族品牌。

从现实情况来说,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中国有许多优质民族品牌被国外大企业并购,其实正是反映了中国的品牌还不够强大;大众快消领域基本没有大牌,在国际上缺少真正的全球品牌。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经济总量平均下来,人均收入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到河南考察时就曾经特别强调我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品牌,任重道远。

中国品牌,大有前景 ——

从客观层面来看,40年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中国的企业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领域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走出了国门、走进了世界500强……这是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我们再次腾飞的坚实基础。

另外,从这些年的消费现象来看,中国内地悄然兴起了“国潮风”。新国货,新发展;国货的时代已经来了。我相信这种流行一定不是几个潮牌就可以短期内培养和带动的,是有实实在在认可、发自内心接受、有消费人群基础的。

这足以说明我们国家新一代消费群体很接地气,同时也反映出这一代年轻人普遍具有很强的国货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一点非常令人欣慰和感动,值得大家关注和期待。新一代,新希望!中国品牌,大有前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新生代的力量,离不开中国民族品牌的觉醒和振兴,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企业家、每一位中国人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和共同努力。

让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吧!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